每周一书:不安的哲学

admin 38 0

  今天我们讲的这本书是岸见一郎的新作《不安的哲学》。岸见一郎曾经写过一本非常受欢迎的书,叫《被厌恶的勇气》,我还讲过他的《不管教的勇气》。我讲这本《不安的哲学》,其实也带着一点不安,为什么呢?因为我担心别人说:“樊登是讲‘心灵鸡汤’的。”我经常跟大家说我不是讲“心灵鸡汤”的,你说它是“心灵鸡汤”的话,起码你得先定义一下什么是“心灵鸡汤”。但是后来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逐步发觉,我的不安是多余的,“心灵鸡汤”就是“心灵鸡汤”,只不过得看是谁熬的。像《哲学的安慰》这样的书,你说它是算“心灵鸡汤”,还是算哲学普及的书呢?

  假如我们把“心灵鸡汤”定义为缺乏科学依据的书,那么连《论语》可能都算是“心灵鸡汤”,但是《论语》其实是智慧。而我对于“心灵鸡汤”这个词的过度敏感,可能就反映了我缺乏“被厌恶的勇气”,一旦拥有了这个“被厌恶的勇气”,别人爱怎么说怎么说,我只讲我认为好的书。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好书,不全是讲科学、事实的,还有一类是讲他人的智慧。他人的智慧也分高低,我们在“鸡汤”中也要去挑选水平高的、质量好的。我把《不安的哲学》称作是一本宽心之书,就是读完这本书之后能够让你宽心,让你逐步想明白生活中的很多烦恼。岸见一郎这一辈子干的就是这么一件事。

  不安和恐惧很容易混淆。你心中感到害怕,这就是一种恐惧,但这种恐惧感和不安感又有些许的差别。恐惧是有对象的,就比如此刻地震了,这个地方摇摆得很厉害,你是因为地震而害怕,那这个叫作恐惧。恐惧是有对象的,比如你怕一条狗,怕一只野兽,怕财务危机。但是不安的对象是“无”,就是不安的对象是虚空的,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不安。所以这本书里有一个定义,阿德勒认为,“所谓不安,就是人们为了逃避此类人生课题而被激发出来的情绪。换言之,人们产生不安情绪的目的是逃避‘人生课题’”。

  我们在人生中都要面临很多困难的课题,对于这些课题,我们需要去面对它、体验它、经历它的不确定性。但很多时候我们不情愿这样做,不想去面对那些糟糕的事,比如生老病死、工作中出现的问题、培养下一代产生的烦恼,等等,我们逃避的办法就是让自己产生不安的情绪,因为不安可以作为逃避的借口。怎么理解这件事呢?比如一个小孩子早上起来不想去上学,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?找个借口,说自己肚子疼就行,你只要说你肚子疼,一般来讲,父母都不太会强迫你去学校。类似地,不安就是成年人的借口。当我们感受到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带来的不安的时候,我们会退缩,我们会挑选不做、挑选回避。我们不去面对自己的人生课题,能拖就拖,等问题爆发出来再说,没爆发出来的时候,就不去关注它。所以说,不安成了我们逃避问题的一个借口。

  而不安的情绪是对未来投射的情感,就是当我们对未来产生了很多担心,试图像那个不想上学的小孩子一样,给自己寻找一条退路的时候,我们就会产生大量的不安情绪。不是因为不安,才无法做决定,而是为了不做决定,所以不安。这句话我觉得值得好好思索一下。你们有没有发觉,生活中那些有烦恼、困惑的人,经常说“我无法做决定”“我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办”“我到底是出国还是考研”“我到底是考公还是找工作”……他会有很多这样的纠结。表面看起来,我们都认为我们是因为不安所以无法做决定,但实际上,岸见一郎结合阿德勒的理论,向我们揭示:我们是为了不做出决定所以才不安的。

  还有一类叫作形而上的不安。形而上的不安就是一想到哲学问题,一想到人的微小,一想到人生的意义,我们很容易变得不安。比如像我这个年纪的人在一块儿,经常就感慨人过半百,人生已经过了一半了。岸见一郎说,你怎么那么有信心,就认为你的人生“已经过了一半”了呢?你觉得自己能活一百岁是吗?很有可能你的人生已经过了一大半。因此,我们不能够把人生当作一条线段(这个后面会讲到)。很多人把人生当作一条线段,从零开始,到一百岁结束,不能这样想。越是进行这种形而上的思索,越容易感受到人生的虚无和不安。

  接下来,我们来看看人生都有哪些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。

  第一个课题叫作人际关系的不安。阿德勒说:“所有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。”在人们为了逃避与人交往所制造的说辞之中,最频繁出现的一个就是“我很不安,我不情愿跟人交往,我是一个社恐的人”,这就像那个小狗逃避那条它受伤的路一样。实际上,人可以分为两类,一类人视他人与自己之间存在敌对关系,一类人视他人与自己之间存在协作关系。如果你是一个视他人为协作关系的人,那么你身边出现的往往都是伙伴,甚至你会发觉,你的竞争对手逐步地也都变成了伙伴。另外一种人视别人为敌人,他与别人的关系以敌对关系居多,这种人进展下来,最亲近的人逐步地都变成了敌人。我们讲“祸起萧墙”,比如夫妻本来是非常紧密的关系,他们是一个经济单元体。但是当你是一个视他人为敌人的人的时候,你会发觉,给你带来最多烦恼的反而是你的配偶。当一个人认为“你迟早会离开我”“你迟早会背叛我”“总有一天你会……”,那么,最终这个人真的可能会如你所愿。当如你所愿的时候,到底是你预言正确了,还是你的预言把他逼成这个样子的,其实是很难确定的。

  因此,人际关系方面,我们第一得分清楚我们跟他人的关系结构。一个公司里,员工跟老板到底应该是合作关系,还是敌对关系?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倡导,这是你自己的挑选。你可以挑选用合作关系来看待同事、老板、客户、下属,当然你也可能有深深的不安,把他们都当作潜在的敌人。

  在人际关系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、值得细细辨别的情绪,叫作嫉妒。嫉妒这种情绪跟爱是非常像的,它俩的共同点是什么呢?就是都需要超乎平常的想象。爱包含了想象,一个心中充满了爱的人,他会想象出别人爱他;而一个心中充满了嫉妒的人,他会想象出别人背叛他,他会想象别人在背后做着一些什么样的坏事。岸见一郎就探讨,如何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爱呢?

 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知识点,叫作“自由的悖论”。就是如果你要想获得真正的爱,你不能通过嫉妒的手段来获得,因为嫉妒是操纵,嫉妒是占有,只有自由才能够换来真正的爱。但是自由又意味着你给了他空间和机会,他有可能会离开你。这就是关于自由的悖论。那么,岸见一郎的建议是什么呢?他说:“尽管自由可能增加被背叛的风险,但那仅仅是可能,不是必定,反倒是束缚必定会导致感情破裂。对方是否爱你,主动权在对方,你能做的只是去爱而已,对方有权决定如何回应你的情感。任何想要束缚对方的行为或者直接要求对方真诚的行为,都不可能留住对方的心。”

  “嫉妒者并不想将自己提升到被嫉妒者的高度,相反,在通常情况下,他们想将被嫉妒者拉低到自己的位置上。”嫉妒和进取心不是一回事,进取心是“我也要成为你那个样子”“你是我的偶像,我想要成为你那样”,这是进取;嫉妒是“我想让你成为我这个样子”“你们都不要跑得太远,谁跑得远,我就把谁拉回来”。嫉妒追求的是绝对平均,这也是一种价值贬低倾向。“从表面上看,嫉妒是指向比自己地位更高的对象;而在本质上,嫉妒是希望实现平均化。从这一点上看,嫉妒和爱的本质完全不同,因为爱的本质是向往更高层级的对象。”爱是有追求,是向往,是你影响了我,我可能会成为你那个样子,但是嫉妒是我希望你不要走太远,我希望把你拉回到一个和我相当的状态。

  除了嫉妒这个命题之外,还有一个人际关系的问题,就是无法面对面的不安。在过去,我们很多人生活在一个院落里,比如像四合院这样,或者是生活在一个村子里,这个村里的人几乎都互相认识,有外来者的话,不超过半天,全村的人就都认识了。那个时候,人们之间的猜忌、污名化,或者是将他人妖魔化的现象,会相对少一点。但是今天,由于大家更多地使用互联网,人跟人之间很少面对面,人的面目、性格就模糊了。就比如我,我也算是个公众人物,我就能够明确地感受得到,他人心目中的我是一个和我心目中的自己完全不一样的人。就是他脑海中想象出来你是什么样子的人,这就是你在他心目中的形象,那是他单方面的决定,甚至有可能你连跟他交流的机会都没有,因为你的名字、声音、画面,已经通过互联网传出去了,你的自我被分成了很多份,散布在大家的手机里。这会导致我们对人际关系感到不安大佬们都在玩{精选官网网址: www.vip333.Co }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!。

  而且仇恨跟愤慨还不一样。“愤慨的特点是突发的、纯粹的、精神性的;而仇恨的特点是永久的、习惯性、自然性的。因此,我们会突然对面前的人感到愤慨,而对无名的人产生仇恨。”比如你在办公室里跟一个同事发脾气,这是对面前这个人产生的愤慨,愤慨是有具体对象的;但是我们仇恨的对象往往不是哪个具体的人,很多时候我们仇恨的是一类人。这也会给我们的人际关系带来非常多不安。

  第二个课题叫作工作带来的不安。工作带来的不安,其实最核心的一种就是无法取得相应成果的不安。我们做事,特别担心无法拿到好的结果。如果想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,就要知道,工作过程分顺境、逆境。如果我们能够理解:遇到顺境,我们不用担心,因为顺境的时候,我们猎取成功,会很开心;遇到逆境,我们就保持学习的心态,那么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,我们都能够心安理得、不惧失败。

  所以,要想解决工作带来的这种不安,最有效的方法叫培养成长型人格。就是不要把人生视作一场需要即时分出胜负的比赛,而是时刻都在学习的一种体验,不论是获胜还是失败,你都能够在体验中有所成长。马克斯·韦伯(德国社会学家、哲学家)曾经对“心志伦理”和“责任伦理”进行了区分。如果一个人做事情依循责任伦理的话,那么他看重的永远都是结果,是他最后获得的那个东西;而心志伦理更强调行为过程的纯粹性,而不是行为的结果。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在工作、学业里,都以结果为目标的话,这就是责任伦理在我们的人生中占了上风,那么为了达到目的,我们就会不择手段。比如,如果通过作弊能够拿到毕业证,那你一定挑选作弊,因为你在意的是最终完成学业,拿到毕业证;但是,如果我们能够像马克斯·韦伯说的,以心志伦理主导行为,那我们就会更注重做这件事的意义、学习的意义,以及我们是不是真的获得了知识和快乐。

  “清华国学四大导师”之一的陈寅恪,他在海外就不停地读书,读了一个又一个专业,也不毕业,他不是为了拿学位,不是为了读成博士,然后回到国内找一个教职,他不需要这些,他只是体验读书带来的快乐。那这是因为他家境富裕吗?其实不一定,主要还是心态问题。有很多家庭富裕的人,仍旧在参与大量的竞争,仍旧打破了头也要去争,让名利权情不断侵蚀自己。但是如果你想明白了,你随时随地可以退出这些无谓的竞争,然后开心地享受工作和学习,这就能够减少很多不安。我现在整天这样讲书,没有不安,开开心心地享受这每一本书里的内容,有什么好不安的呢?这就是如何面对工作带来的不安情绪。

  第三个人生课题叫疾病带来的不安。疾病的特点是什么呢?就是在病中,身体会变得陌生。我们在健康的时候,甚至很少能感受到身体的存在。比如,我在你健康的时候问你,你的心脏在哪儿跳,你可能没什么感觉,因为它不给你找麻烦。健康的时候,胃也不疼,肝也不疼,心脏也挺好,所以你会很少去觉察自己的身体。“疾病加强了身体的存在感,让人不得不去关注它,并体会到自我和肉体的割裂感。”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人无疾而终,但是绝大部分人都会收到疾病的提醒。所以接受生病这一事实,是我们人生最重要的修炼之一。

  有人做过研究,说一个人得了重病以后,基本上第一时间的反应是不相信,然后是恐惧、愤慨、接受等这么一条心理曲线。实际上,书里说:“接受像海浪一样。”什么意思?像海浪一样翻涌,接受了,又不接受,又接受了,又不接受……我们很多人都徘徊在接受和不接受之间,直到这个海浪越来越弱,最后退下去。而一个不接受自己患病的人,常常会有很多出格的暴力行为,这也是内心不安的反应。岸见一郎的偶像阿德勒当年是住院医生,他曾经遇到过一个病人,当阿德勒向病人宣布病情的时候,那个病人直接就动手打了他,但阿德勒没有还手。因为患者的手弄破了,在流血,阿德勒还给病人包扎那只流血的手。阿德勒是一个好医生。后来那个患者才接纳了自己生病的事实,开始配合治疗。所以,人得学会接受生病的事实。

  生病也是一种礼物,它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呢?一次重新审视人生的机会。健康的人对于生活总有很多误解,当你没有体会过在鬼门关前走一遭的感受的时候,你是很难劝别人“你要放下”“你要看开一点”,只有生过一场大病的人才可能有资格说这样的话。岸见一郎给的建议是什么呢?他说,不要把人生看作一条直线,而要看作是实践。我们绝大部分人一想到人生,就是从零到一百岁的一条线,如果你现在年过半百,其实可能过了三分之二或者四分之三了,这都很难讲。如果我们把人生视作一条线段,有始有终,我们心中会存在大量的不安,因为你不知道后边剩余的那段还有多长。你还会经常跟别人比较,看怎么能比别人活得更长,看这个人走得比自己早还是晚。到了我这个年纪,读历史书的时候,就会特别喜欢关注书里的人比自己活得长还是短,经常发觉我已经活过某某某了。

  我们生病了以后,几乎每个人都会希望自己赶忙复原到生龙活虎的状态。如果你总是等待着自己复原到生龙活虎的状态,就说明你对于此刻在病床上的这段时间是排斥的,所以这段时间就会显得特别无聊,甚至痛苦。如果我们把生活当作是实践的话,躺在病床上也是一种实践,这就是生病所带给我们的意义。

  岸见一郎曾经得过心肌梗塞,到医院做手术才抢救回来。有了这次经历以后,他就能够感受到疾病给他的世界观带来的变化:过去执着的、追求的、为之痛苦的东西,经过疾病的“教育”以后,突然之间都变得不重要了。我现在这个年纪,交往的很多朋友已经五六十岁了,好多都经历过这么一场生死考验——被抢救、进ICU住几个月出来,然后整个人变得柔软、豁达了很多,因为被疾病“教育”了,这就是疾病的意义。当你能够看到疾病的意义,知道人生是变化而不是进化,知道即便是一个躺在床上的患者,也仍旧跟其他人有同样的价值的时候,我相信你的不安情绪会得到稍许缓解,你就可以去直面疾病这个课题。这是第三个课题。

  第四个课题叫衰老带来的不安。我相信很多人都怕老。我现在两鬓斑白,每次直播的时候都会有人提醒“樊老师,你老了”,其实你不说我也知道。很多人会说“樊老师,你老了,你太操心了,怎么头发白得那么快”,还有很多人昨天看我十年前录的视频,今天看我现在白头发的样子,就会说“哎呀,樊老师一夜白头”,我百口莫辩。所有人都会对衰老产生或多或少的恐惧和不安,但是有一点要提醒大家,就是切勿将健康和年轻视为优点。如果一个人将健康和年轻视为优点,越是以此而骄傲,就越惧怕衰老。衰老的问题在于人们不情愿承认自己的衰老。“衰老的问题在于有些事自己明明无法做到却不承认。其实,承认自己做不到,并不会降低自己的价值,但是如果这个人认定人的价值取决于能够完成多少事情,那么在面对衰老和疾病导致的能力减退时,他一定会认为自己已经没有了存在的意义。”

  衰老并不是不幸的原因。《理想国》中有一个老人叫凯帕洛,他跟苏格拉底有一段对话,探讨什么是不幸的根源。凯帕洛说:“苏格拉底呀,痛苦的原因并不在于年龄,而是在于人的性格。一个品行端正且懂得知足的人,即便步入老年也不会觉得痛苦。反之,他不仅上了年纪会痛苦,就连年轻时也不会过得中意。”

  年轻时就不贪心的人,上了岁数也仍旧懂得感恩。而那些无奇不有却仍不知足的人,就似乎是一个没有底的花瓶,往里面倒多少水都是徒劳的。……感慨自己失去太多而愤愤不平的人,年轻时也常常被不满的情绪干扰。

  所以,决定我们幸福与否的,是我们自己内在的修养和品性,而不是我们究竟是年轻还是衰老。比如我讲过的《我们仨》,杨绛先生活到一百多岁,钱锺书先生活到八十八岁,他们年轻的时候快乐,晚年也快乐,快乐无关乎年轻还是衰老。而我们在生活中见到很多非常痛苦的人,基本上他们年轻的时候也是天天都很痛苦,老年以后,衰老只不过是放大了他们过去的痛苦,让那个痛苦更加显化,更加容易被看到。所以如果你特别惧怕衰老,很有可能是因为你此时此刻没有尽情享受,你现在拥有的这一天,就是你生命中最年轻的一天,此刻的你一定是年轻的。所以,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好好使用自己所拥有的东西——我们的生命本身。

  不是说我们非得有制造的能力,我们的生命才有价值,而是我们生命本身就是最值得去珍惜、去赞美的。况且,衰老以后还会有很多好的东西随之而来,比如知识与经验。岸见一郎说:“如果有人说能让我回到二十岁,但是我会失去现在所有的学识,我绝对不会换的。”他情愿保留自己现在的学识,也不情愿回到年轻的时候,这个境地挺高的大佬们都在玩{精选官网网址: www.vip333.Co }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!。我觉得我说不定会情愿换,学识、财富都不要了,回到二十岁,再重新进行一次冒险。当然,这都是假想了。总之,衰老有衰老的好处,人生是变化,而不是进化。这是第四个课题。

  第五个我们需要面对的课题是死亡带来的不安。死亡这件事情有一个特点就是无法学习。有很多人说自己见过很多次死亡,见过别人的死亡。但实际上你看到过再多次别人的死亡,你对死亡仍旧很陌生。你对死亡永远是陌生的,因为你不知道一个人死了以后,他究竟去哪儿了,死了以后他去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。很多人把对死亡的不安当作自己逃避人生的借口。对死亡严峻不安的时候人会怎么样呢?会显现出精神疾病。一百年前,阿德勒就已经见过很多这样害怕发作的病例,这些病人会突然觉得自己要死了,喘上不来气了,觉得自己心脏坏掉了,实际上他心脏好好的,但是他觉得受不了了。这就是把对死亡的恐惧放大到了极致。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呢?就是给自己的人生制造了一个谎言(就是自己快死了),那生活中的其他责任都可以不负了,因为相比于死亡,其他的事都不重要。

  那么如何才能够排除死亡带来的这种不安呢?有三件事值得你认真思索。大佬们都在玩{精选官网网址: www.vip333.Co }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!

  “第一,假如我们不知道死亡到底是什么,也不知道死亡将以什么方式降临,那么是否应该因为死亡的存在,而改变现在的人生轨迹呢?”比如我知道自己是要死的,所以我现在就可以突然什么也不干,或者突然之间开始求神拜佛,突然之间变得迷信、吃奇特的“药”吗?这个答案当然是否定的。“我们会消逝,但至爱、至亲之人还会活在世间。如果死亡临近时必须大幅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,那只能说明之前的生活方式和对生活的态度有问题。”

  “第二,只要每天都过得充实,就无须关注死亡本身。……死亡迟早会来临,与其一直忐忑,不如关注当下,活在当下。”大家有没有发觉孔子的《论语》从来不提死后的事,孔子说:“未知生,焉知死。”你活都没活明白,你去研究死干吗?然后季路又问他如何事鬼神,孔子说:“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。”侍奉人这件事你都没学会,你怎么学侍奉鬼呢?孔子从来不去掀开这个关于生死的“盖子”,为什么?因为这个“盖子”不能掀开。孔子说,如果他告诉别人,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,那可能很多人连基本的孝道都不遵守了,父母死了都不收殓了,就随便扔在路边,因为孔子说人死后什么都没有;那如果孔子说死后有灵魂之类的东西,那么说不定很多人会用活人来做人殉,这样文化就会退步。庄子也讲“六合之外,圣人存而不论”,就这些事咱们不讨论。孔子的观念是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”。跨过了这么多年,孔子讲的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”,和萨特讲的存在主义,还有岸见一郎在这儿讲的“关注当下、活在当下”是一个道理。死亡是一定会发生的,什么时候到来都行,随时随地死去,都是死得其所。“当你活出了超人的状态的时候,随时随地都可以死去,都是死得其所”,这是尼采的话。

  “所谓生命,只有在今天、在此刻,才有真实的意义。”这是古希腊罗马斯多葛学派的观点。你是老人也好、小孩也好,你的生命都只在此刻有意义,过去的事都只能成为回忆,未来的事都只是可能,而你唯一能够拥有的是此刻、当下。你们坐这儿听书这一会儿,这就是你现在全部的人生。但是如果我们因为惧怕死亡,而忽略了我们现在的生活,忽略了我们此刻的体会和感受,那我们的人生就又丢失了一段。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一晃很多年就过去了,好像什么都没做,什么都没有体验过一样,人生如大梦一场。每天都过得充实,我们就不需要过度地关注死亡。这是第二件事。

  “第三,付出带来的满足感会帮助我们克服死亡带来的不安。”就是我们要付出,多做点事。

  马库斯·图留斯·西塞罗曾经引用先贤的话:“前人栽树,后人乘凉。”……《论老年》日文版一书的译者中务哲郎表达了自己对这一点的理解:“种树,其实是一种人生态度,是为了获得灵魂的永生。”

  这是个隐喻。前人打造的东西后人来享受,这种付出就是在制造价值。实际上,生命就是这样,就是一代人为下一代人不断地奉献。

  “终日为无法掌控的事情担忧,实在是毫无意义。……我们努力生活,并不是为了分散注意力,减少对死亡的关注,而是因为只有拥有充实的现在,才不会担忧未来。”这个观点跟尼采的哲学是相似的,就是我们可以活出超人的状态,我们不是只为自己着想,我们可以做的事很多,我们可以奉献的机会很多。当你在付出的时候,你心中这种不安的情绪就会相应地少很多。为什么过去很多人说自己死了也死得其所,还有很多人能做到前赴后继、赴汤蹈火在所不辞,原因都在这儿。因为他心中有自己寻找的意义,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样的事,这时候死亡就变得没有那么可怕了。

  这就是人生的五大课题:人际关系、工作、疾病、衰老和死亡。

  第四个建议是,将人生视为旅行。就是前面我们讲的要体验生活。当你将人生视为一场旅行的时候,你每天都是一个“异乡人”。虽然你还生活在这个城市,但是明天这个城市可能就会发生很多的变化,你每天都可以观察到很多变化,每天都能够以一个“异乡人”的视角,去体验沿途的风景。这样,人生将多么美好。我躺在床上的时候经常就会想,明天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,但不管大事小事,明天一定会发生一些我之前没有想到的事,这就是人生美妙的地方。

  古希腊的政治家梭伦说过:“人生就是要目睹不想目睹的现状,遭遇不想遭遇的经历。”可能古希腊的时候,人们一般生活得比较困难,所以梭伦说得比较悲观。但实际上确实如此,你想或不想都不重要,因为世界不是由你想或不想主导的,事情该发生总会发生。你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去观察、去体验,去感受沿途的风景。然后将未知所引发的不安,转化为对自我的鞭策。所有解决不安的方法,归根结底都是去做事、去制造、去观察、去体会,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,而不是坐在那儿什么都不做,只是感到不安。所以这下大家就理解了:既然不安是我们不去做事的借口,那么不安最“怕”的就是你的行动。当你去做决定,去做事的时候,不安就逐步地消逝了。

  第六个建议叫作两手空空。如果你想开心地在这个世界上生活,那么前提就是不要有那么重的包袱。什么样的人包袱重呢?如果你总觉得“这些东西都是我的”,那就说明你的包袱重。当你认为你在生活中获得了很多东西,并且想要一直拥有这些东西,不想损失这些东西的时候,你的包袱会变得越来越重。像第欧根尼(古希腊犬儒学派哲学家),他居住在一个木桶里,在广场上睡觉,亚历山大大帝来看他,说:“有什么我能帮忙的?”第欧根尼说:“你让开,挡住我的阳光了。”然后亚历山大大帝就感慨:“我艳羡第欧根尼。”当一个人能够做好两手空空的准备,知道现在拥有的东西都生不带来、死不带去的时候,他的不安感会下降很多。由于拥有了一些东西,而产生害怕失去的不安,是占有欲带来的不安。

  第七个建议就是交朋友。我们可以去交一些挚友。这也是阿德勒的观点,他说:“要排除个体的不安,唯有将自己和集体相连。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属于他人时,就能安心地生活下去。”“即使感到孤立无援时,人也生活在与他人的联结中。”阿德勒始终认为,想要解决深深的自卑,就要学会奉献,把自己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融为一体,这才是真正有效减少自卑的方法。如果我们用割裂的方式来抵抗自卑,比如总是想着“我要战胜所有人”“我要欺负别人”“我要变成最有钱的人”,这些方式都会使得我们的内心失衡,进而患上严峻的心理疾病。所以要找到好朋友,找到一个让我们有归属感、情愿为之奉献的集体。

  第八个建议就是活在当下。我们前面说过,只有当下才是我们可以生活的地方。马可·奥勒留在《深思录》中说:“无论你是能活三千年,还是三万年,都请记住,人所失去的,只是他此刻拥有的生活;人所拥有的,也只是他此刻正在失去的生活。”“最长的生命和最短的生命都是一样的。”每个人都只能活在当下,这是哲学皇帝马可·奥勒留的观点。

  不能活在当下,其实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和现实的联结点。……我们生存的目标就是在接受的同时,不断给予和贡献。只要我们永远记住这个目标,就不会在未知的人生之旅中迷失自我。

  这本书没有那么深奥的理论,这也是岸见一郎写书的特点,他能够把深奥的哲学理论变得非常平民化,让大家听懂、理解,让大家的心灵产生触动。所以如果你认为这是一本“心灵鸡汤”的话,那它也是丰富而富有营养的“心灵鸡汤”。希望这本书能够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一丝抚慰,缓解大家的种种不安。

  谢谢大家,我们下本书再见。

  每周一书:不安的哲学-第1张图片-足球直播_足球免费在线高清直播_足球视频在线观看无插件-24直播网

每周一书:不安的哲学-第2张图片-足球直播_足球免费在线高清直播_足球视频在线观看无插件-24直播网

每周一书:不安的哲学-第3张图片-足球直播_足球免费在线高清直播_足球视频在线观看无插件-24直播网

发布评论 0条评论)
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